什锦文坊 > 历史秘闻 > \

“3·15”说说江苏历史上那些诚信故事

原标题:“3·15”说说江苏历史上那些诚信故事

3月15日是“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需要全社会树立诚信观念,商家以真诚的态度面对消费者。诚信的观念不仅仅体现在消费领域,也渗透在为人处世,安身立命,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

在江苏漫长的历史中,很多先贤实践力行,真实无妄,诚实不欺,他们用诚实守信的事迹照亮了史册,启迪着后人。

“3·15”说说江苏历史上那些诚信故事

季札挂剑,为了实现心中诺言

走进位于丹阳市延陵镇境内的延陵季子庙,庙内一通已经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延陵季子碑”颇为引人注目,上面十个篆字——“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传说是孔子的手泽,这是孔子在听说季札(季子)去世后悲痛万分中写下来的。

延陵季子庙正是为了纪念季札而兴建的。季札曾被封在延陵(常州古称),后人因此称他为“延陵季子”。这位春秋时吴国的杰出人物,以“季札挂剑”的故事为后人树立了诚信的榜样。季札(前576年一前484年),姬姓,寿氏,名札,又称公子札、延陵季子、州来季子、季子,春秋时期杰出的儒学家、美学家、政治家、外交家、艺术评论家,他与孔子齐名,被后人称为“南季北孔”。

季札是春秋时吴王寿梦的第四个儿子。季札才能出众,素有德行。寿梦很想将王位传给他。但季札坚持推辞,不肯接受。王位传给了季札的哥哥、寿梦的长子诸樊。

吴国人一直都想立季札为国君,诸樊也想让王位在兄弟间次第传授,最后让季札为王。不想当国君的季札索性“其舍而耕”,来到今常州武进焦溪的舜过山下,躬耕劳作,隐居不出。

“3·15”说说江苏历史上那些诚信故事

季札

季札是中华文明史上礼仪和诚信的代表人物,他的才能是多方面的。他是杰出的外交家,多次出使鲁、齐、郑、卫、晋等国,促进了南北方文化交流。

“3·15”说说江苏历史上那些诚信故事

相传孔子南游时,在季札墓前题字

《史记·三十世家·吴太伯世家》记载,一次季札出使中原,路过徐国,这是一个小国,位于今江苏省泗洪县一带。徐国的君主很喜欢季札的佩剑,很想得到,但又不好意思开口。

从徐君的神色中,季札猜到了他的想法,心里也愿意将剑赠他,但因为自己出使的任务还没有完成,需要携带代表身份的佩剑,一时没有答应,但他心里已经决定,回来时路过徐国,一定要把佩剑送给徐君。

“3·15”说说江苏历史上那些诚信故事

舜过山

万万没想到,等到季札完成出使任务,归途中经过徐国时,却听闻噩耗:徐君已经去世。

季札很是悲痛,来到徐君墓前祭拜,并解开佩剑,挂在墓前树上。他的随从对季札的举动很是奇怪:“徐君已经死了,何必将佩剑留下呢?”

季札回答说:“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季札认为,虽然徐君已死,但自己不能违背心中的承诺,一定要把剑赠送给徐君,哪怕是留在他的墓前。

“3·15”说说江苏历史上那些诚信故事

季札挂剑

发生在古徐国的“季札挂剑”是中国典籍中最早记载的诚信故事之一,其影响深远,季札也成为讲诚信、守承诺的典范人物

司马迁赞:“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

公元前484年,季札去世,享年92岁,葬于今江阴申港。当地有季子祠、季子墓、季子文化公园,全面展示季札谦恭礼让、诚信仁义的杰出人格魅力。

“3·15”说说江苏历史上那些诚信故事

江阴延陵季子墓

一饭千金,凡人善举收获回报

“一饭千金”是诞生于江苏淮安的一个成语,它的背后同样是一个古代江苏人的诚信故事。

西汉开国名将韩信是淮阴人,小时候家中非常贫苦,他的德行并不出众,没有人推选他去做小吏,他又没有出众的才能,只能寄人篱下,在别人家吃闲饭,受尽了侮辱。

“3·15”说说江苏历史上那些诚信故事

影视剧中的韩信

无奈之下,韩信来到淮阴城下钓鱼,希望能够维持生计。旁边几个老妇人正在漂洗丝絮,这样的老妇人,人们称为“漂母”。一位漂母见韩信钓不到什么鱼,没有饭吃,就每天给他带来饭食,一连持续了几十天。

“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史记·淮阴侯列传》)。

“3·15”说说江苏历史上那些诚信故事

漂母救助韩信

韩信实在不好意思了,对漂母说:“将来我一定好好地报答您!”没想到漂母却发火了:“大丈夫在世,不能养活自己。我看到你这位公子实在可怜,才带给你饭吃,哪里是希望你将来能够报答我啊!”

困顿窘迫之时许下的这句承诺,被韩信牢牢地记在心中,尽管善良的漂母也许早已忘了自己当年的善举。

几十年后,韩信成为刘邦的军事统帅,率领汉军击败了项羽,建立了西汉。韩信也被封为楚王,建都下邳。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了“漂母赠食”的完满结局:“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韩信特地寻访到了当年送给他饭吃的那位漂母,赐予她黄金千斤,实现了自己那个“吾必有以重报母”的承诺。

“3·15”说说江苏历史上那些诚信故事

韩信千金报恩

有人将“一饭千金”解读为报恩典故,但蕴含在其中的韩信不忘承诺,守信守义的风范却不能被忘却。后来的淮安人在古淮阴城(今淮安市码头镇及其周边地区)的古运河两侧建造了漂母墓、漂母祠和韩侯钓台牌坊,以纪念扶危济困的漂母和重信守诺的韩信。

这些历史遗迹至今保存, 被列为江苏省级和淮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花盆埋金,亡友重金完璧归还

江苏各地也流传着很多诚信的故事,山西人杨瞻留在江苏的“花盆埋金”就是其中之一。

生活在明代正德年间的山西蒲州人杨瞻,曾担任过扶风知县、四川按察佥事等职,他的职务并不算很高,但他的儿子杨博非常显贵,官至兵部尚书、吏部尚书,死后的杨瞻也被追赠为兵部尚书。

“3·15”说说江苏历史上那些诚信故事

明代史料记载,杨瞻年轻时,曾在江苏淮安、扬州一带做生意。有一次,一位来自陕西关中的盐商,在回家之前将千金寄存在杨瞻处,请他暂时保管。盐商走了之后,很久都没有回来。为了保险起见,杨瞻将千金放在一个花盆中,上面盖土种花,保藏起来。过了一段时间,见盐商迟迟不来,杨瞻托人去关中寻找盐商,才知道此人已经去世。杨瞻将盐商的儿子请来江苏,当面将花盆还给他:“你父亲生前托我保管的钱,就埋在这花盆中,你自己带回去吧!”盐商之子非常感动,对杨瞻很是感恩。

杨瞻的儿子杨博、杨博的儿子杨俊民后来都官至高位,杨俊民担任过户部尚书。时人认为,这是杨瞻受人之托、终人之事的善报,“天报厚德,丝毫不爽”,这虽然是迷信的说法,但杨瞻不贪钱财,一诺千金,信守对朋友的承诺,将钱财还给友人遗孤,其高尚操守值得后人取法。

宰相卖房,不瞒瑕疵诚信交易

历史上很多江苏人也演绎了令人感动的诚信故事。唐代的苏州人陆元方在武则天时代曾担任过宰相。《唐语林》中收录他的的一则“卖房故事”——

“陆少保,字元方,曾于东都卖一小宅。家人将受直矣,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买者闻之,遽辞不买。子侄以为言,元方曰:‘不尔,是欺之也’。”

“3·15”说说江苏历史上那些诚信故事

陆元方诚信卖房

陆元方在东都洛阳有一套小房子,家人想把这个房子卖掉,很快就有买家上门来实地看房。没想到深知房子底细的陆元方直接告诉买房的人:“这房子总体还是不错的,可惜就是没有排水的设施”。获悉了房子存在如此明显的弊病,买房人打消了买房的主意。家里的子侄们知道后纷纷埋怨陆元方“太傻”。

“3·15”说说江苏历史上那些诚信故事

陆元方

正直的陆元方却说:“如果我不这样说的话,就是在骗人!”作为卖家,陆元方诚实为本,主动说出房子瑕疵,维护了买家的利益,给现在的房地产从业者提供了镜鉴。

另一位苏州人、名气更大的北宋宰相范仲淹也有一个类似于“花盆埋金”的诚信故事传世。

“3·15”说说江苏历史上那些诚信故事

范仲淹

北宋《东轩笔录》中有一则“范文正正直”:“范文正公仲淹贫悴,依睢阳朱氏家,常与一术者游。会术者病笃,使人呼文正而告曰:“吾善炼水银为白金,吾儿幼,不足以付,今以付子。”即以其方与所成白金一斤封志,内文正怀中,文正方辞避,而术者气已绝。后十余年,文正为谏官,术者之子长,呼而告之曰:“而父有神术,昔之死也,以汝尚幼,故婢我收之。今汝成立,当以还汝。”出其方并白金授之,封识宛然。”

“3·15”说说江苏历史上那些诚信故事

范仲淹

范仲淹年轻时在河南睢阳读书,认识了一个李姓术士,二人关系很好。术士不久后得了重病,临终前对范仲淹说:“我掌握了一个秘方,能将水银炼为白金,我儿子还小,不足以托付给他,我将秘方传给你吧。”

“3·15”说说江苏历史上那些诚信故事

点金术

说完,术士将秘方和一斤炼好的白金给了范仲淹,然后就去世了。十几年后,范仲淹当了官,他命人找到术士儿子,对他说:“你父亲曾经给我一个秘方,那时你还小,我没有把秘方给你。现在你长大了,我把秘方还给你。”说完,范仲淹拿出了当年的秘方和白金,都封存得好好的,从术士托付给范仲淹的那一天起,就没有再动过。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杨瞻的朋友托付的是“鱼”,范仲淹的朋友托付的是“渔”,但最终都完璧归赵,传到遗孤手中。

“3·15”说说江苏历史上那些诚信故事

位于苏州火车站南广场上的范仲淹铜像,底座上是他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孟子说过:“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信的人心智清明,政治坦荡,而失去了诚信,就如同碰倒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带来的将是整个社会的道德沦丧。这个“3·15”,我们重温这些江苏历史上的诚信故事,致敬仁义礼让的诚信人物,也期盼诚信守信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人人遵循的道德准则。

来源:交汇点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