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绿色文化积极投身绿色发展事业
一位普通的山里汉子,为了挚爱的绿化事业,11年间累计植树造林达4000余亩,培育各种树苗百万株以上,为莽莽山峦披上绿装。他,就是平武县豆叩羌族乡人任顺友。
在去往任顺友家乡--银岭村的路上,任顺友不时地指着车窗外闪过的一片片树林,嘴里不自觉地念叨着:这座山上的树是我们三年前栽的,那片林子是我们五年前种的……就像给朋友介绍自己的孩子一样。
银岭村古称“银湾堡”,平均海拔1000余米。据史料记载,早在周、秦时期,银岭村即为“氐羌地”,生活着羌族先民。悠久的历史,不仅使得银岭村沉积出古朴而厚重的文化,更是自古就培育出了当地人植树护林的责任感。据记载,早在秦汉三国时代,羌区的“翠岩山涧”已有“不种自生”的野生茶树。唐朝之前,茶树逐步由野生改家种,官府推行“茶马政策”奖励种茶,羌山“举岩碧貌,处处茶香”。种植茶树的历史,延伸至今已不再仅仅局限于一种树木,而是当地群众自然而然地爱绿护绿行动,这其中,任顺友就算是他们中间的典型代表。
任顺友所以要开始种植林木,最初的原因仅仅是看到小时候绿树成荫的大山上竟然出现了不少荒坡,成为了他吃饭睡觉都无法忘怀的牵挂。由此,一个看似平凡却又绝不平凡的意识渐渐在他心中萌发,且变得越来越强烈——“植树”!
然而,荒山植树看似简单,但真正实施起来的困难岂是一般人所能体会得到的。纵然银岭村总体自然条件还算不错,但具体到小气候来说依然不稳定。按照任顺友的说法,十年中起码就有三年旱涝不保,要么降水不足,要么降水过量,这些对于植树来说都是不利的。再加上,高山之上土壤的水土涵养量本就参差不齐,更是增加了植树的困难。
为了提高苗木成活率,多少年来,他就没有停止过探索,吃冷饭、喝凉水,饱一顿、饥一顿对任顺友来说都是常事。一次次的失败,加上一次次的成功,任顺友也总结出来自己的一套“植树理论”。他将高山上的土地分为两种,一种为土质良好,水土涵养好的,就按照正常的春季植树进行种植即可;而另一种水土涵养不足,尤其是缺水的土地,他则更偏向于秋季植树。“秋季雨水较多气温较低,苗木生长速度减缓,水分蒸发少,苗木对水分的需求量不大,有利于根系萌发,在移植、栽植过程中对根系造成的损伤可以很快愈合,从而提高成活率。虽然这样种的树看起来生长情况不太好,但是经过一两年的恢复,是能够回归到正常的生长状态的”任顺友告诉记者,除此之外,为了提高树苗的成活率,他还自建了苗圃培育基地,实现了全流程的质量把关。由此,他的植树成活率达到了90%以上。
而比起增加植树成活率,更让任顺友感到高兴的是,在他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植树的队伍中来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规模的植树造林,不仅使得大山更绿,溪水更清,也为山里的人们带去了致富增收的新门道。据统计,近几年来,任顺友植树造林累计产生劳务费用一百多万元,为周围几个村的部分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近务工的机会,直接增加了当地群众的经济收入。政府的帮助,群众的支持,也让任顺友更加坚定了植树这件事。2018年任顺友牵头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力争10年内再造林2000亩以上,护好家乡一片绿,誓要山村再换新颜。
相关附件>>
相关链接>>
相关文章
-
太监们为何抢着去冷宫工作?
-
古代帝王为何普遍都是“短命鬼”?
-
燃灯古佛和鸿钧老祖谁辈分高 这两人谁比较厉害
-
至圣先师孔子的后人,有出息的都有哪些人?
-
他是超和珅的古代第一贪皇帝骂他他杀皇帝抄他家抄出三十亿
-
魏忠贤和朱由校谁的政治水平高? 明熹宗朱由校简介
-
永垂不朽!江西又一位开国老将军走了!
-
内乌肯盗龙:南美迷你驰龙科(长2.5米/仅出土脚骨)
-
浙江小庙挖出梁山伯之墓,墓内石碑,揭开真实的梁祝化蝶
-
【上蔡文化名人】一代宗师谢良佐
-
非洲巨型恐龙:詹尼斯龙 体长24米(生于1亿5500万年前)
-
宋朝之前还没有铁锅,那古人是如何做饭?烧烤炖菜味道也不赖
-
拉伯龙:非洲小型腕龙科恐龙(长1.8米/生于侏罗纪中期)
-
武则天的墓中是否有长明灯,专家推断应该有,但没有传说中的神奇
-
这是武松人生中最大的污点!血溅鸳鸯楼,这6个人绝对是冤死!
-
道教的创始人是谁 道家和道教有所区别(不是老子)
-
年度历史图书选摘|中国乡村
-
玛丽一世和伊丽莎白一世的关系?表姑侄女关系(玛丽被囚禁十八年)
-
仲富兰|虎文化源流摭识
-
繁荣富足的隋王朝为何二世而亡?备受后人关注
-
新中国有哪些城市成为首都备选,但为何最终都落选了
-
从“苏常”到“湖广”?明代经济区位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
琼崖纵队司令员无军衔,副司令员都是什么军衔,谁的军衔最高
-
古代的摸金校尉怎么倒斗?相传这些禁忌都不能破!
-
他为我国收复失地,奈何晚景凄凉被人遗忘,现坟头长满了野草
-
中国最伟大的八个工程奇迹,佩服古人的智慧
-
乌拉噶龙:黑龙江大型食草恐龙(长10米/距今6500万年前)
-
酒中李白: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
中华远古史—赫胥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