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闻:古代中国女子也流行穿“高跟鞋”
有媒体报道,一个女孩从16岁开始穿高跟鞋,到31岁的时候,足部变形,只能拄拐杖行走,网络称之为“高跟鞋事件”,让众多爱高跟鞋的女士“谈鞋色变”。
古往今来,女性穿鞋并不只是为了走路,讲究的是“足下生辉”。据有关记载,2200多年前,周朝女性所穿的礼履,就是圆头高底的鞋子,姑且称之为“古代高跟鞋”。
《玉台新咏》中有首《和湘东王名士悦倾城》诗:“履高疑上砌,裾开特畏风。”写得很形象,那“高跟鞋”是有相当高度的,否则,脚还没有抬,怎么就让人看着像上了个台阶呢?这是1500多年前梁代女性的穿鞋情形。
唐宋时期也有“高跟鞋”。宋代书法家米芾在《唐文德皇后遗履图》的跋中记述,唐代长孙皇后的鞋子“以丹羽织成,前后金叶裁云饰,长尺,底向上三寸许。”这种“高跟鞋”底高三寸多,下底窄小,时人给这样的鞋子起了个很诗意的名字叫“晚下”,寓意为,鞋子的底是慢慢落下的,高而危。
这种鞋子适合“妇人短者着之”,在宫廷贵妇、大家闺秀中很风行。——如今流行的女式坡跟鞋,类似于这种叫“晚下”的高底鞋,脚底如同踩了块砖头,让人视觉有沉重之感。但是,女性因此“增高”近10厘米。而那些不是高底的鞋子,当时统称为“远游履”,相当于运动鞋。
中国古代礼教讲究妇女的衣裙要曳地,但这不是为了漂亮,意在防“走光”。在封建专制严重的明朝,妇人的衣裙是要把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包住,最好又不妨碍走路,于是,“衣曳地则覆履,惟见底,故底高。”可见,明朝女性鞋子的底高,不仅仅是为了增高炫美。 明清两代,裹脚之风盛行,尤其是山西、陕西、甘肃一带近似疯狂,“甚至以足之纤巨,重于德之美凉,否则,母以为耻,夫以为辱”。裹脚的妇女也有适合自己脚型的“高跟鞋”。
清朝刘廷玑在《弓足》一文中叙述:“自缠足之后,女子所穿有弓鞋、绣鞋、凤头鞋,而于鞋之后跟,铲木圆小垫高,名曰高底。令足尖自高而下着地,愈显弓小。”这种“高底”较之前朝的“高底”更接近于现代的“高跟鞋”。
穿着这样的“高底”,小脚女子的整个身体重量的着力点都在“弓小”的脚尖上,相当痛苦,所以走起路来颤颤巍巍,娇喘呼吁,所行难远,但使得女性身材显得高挑,并且惹人怜爱。女为悦己者容,小脚穿在“高底”里,成了当时的风尚。
清朝统治者对女子缠足极其反感,禁止满族妇女缠足。满族妇女也有属于本民族风格的“高跟鞋”,“八旗妇人履底厚三四寸,圆其前,外衣通长掩足”,其形制是鞋底中间高出数寸,中微细,也叫“高底鞋”。
满族“高底鞋”的跟的形状有两种:一种是鞋跟上敞下敛,呈倒梯形花盆状,称为“花盆底”;另一种是鞋跟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其外形和落地的印痕像马蹄印,所以称为“马蹄底”。
满族“高底鞋”的木底高跟一般高度为5-10厘米,最高可达25厘米。这样的高度,恐怕令现在的“高跟迷”们也惊讶艳羡吧!
清代爱美的满族妇女除了在“高底鞋”鞋帮上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外,木跟不着地的部分也用刺绣或串珠加以装饰,有的鞋尖处还饰有丝线编成的穗子,长可及地,分外别致。
穿这样的“高底鞋”的女性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满族贵族中青年女子,由于鞋子底部厚而且面积小,以及用力的关系,穿鞋的人走路必须慢且稳当,反而显出女性的婀娜多姿、端庄秀美,相当有范儿。这在清中期的宫廷里相当流行,并且逐渐传至民间。
关于满族女性为什么穿“高底鞋”有不同说法。一种说法是,满族自古就有“削木为履”的习俗,古代满族妇女经常上山采集野果、蘑菇、打柴禾等,为了防止虫蛇叮咬,就在鞋底绑缚木块,制作得日益精美,发展成了后来的“高底鞋”。
另外一种传说是满族的先民为了渡过一片泥塘,夺回被敌人占领的城池,便学着白鹤的样子,在鞋底绑上了高高的树杈顺利渡过泥塘,取得了胜利,达到报仇雪恨的目的。为了“忆苦思甜”,纪念高脚木鞋的功劳,后代满族妇女们便穿上了这种“高跟鞋”。这个故事把女性爱美的情思赋予了英雄史诗的壮美,很有趣。
作家亦舒说过:“女人的堕落是从高跟鞋开始的。”爱美嘛,难道有罪?其实,任何时代的女性穿“高底鞋”、高跟鞋等等,无论说法再多,肯定与追求美、拽人眼球有绝大关系。
为了美,古今中外的女子,受罪吃苦,却趋之若鹜,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相关文章
-
元好问:自鉴于历史的、风尘满面的镜子
-
1955年授衔后,毛主席特地握着这位开国中将的手,说你很了不起
-
我国历史上寿命超过70岁的皇帝只有10个,其中开国皇帝有几个
-
巨型食草恐龙:酋龙 体长15米(仅在中国四川被发现)
-
富而能俭,善莫大焉
-
埃及重脚兽:大型哺乳类(酷似犀牛/长有一对匕首状角)
-
军中反腐旗手现身小延安,曾被赞“终于有人敢动谷俊山了”
-
纪念专辑 | 深切缅怀刘绪贻先生
-
面对司马昭的劝降,数百壮士慷慨赴死,临终前说了七个字
-
与曾业英先生商榷:击椎生绝非唐璆,而是蔡锷(大结局)
-
一封来自悬泉的信‖长报人伯书
-
枪毙命令执行者宋希濂谈瞿秋白就义内情!(下篇)
-
王翦为什么不班师回朝 王翦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
-
畅销书已经卖了25万册!有人看了三遍说还想看一次
-
一物一故事丨怀柔区怀北学校韩岳洪:后母戊鼎
-
三国没你想象的落后!解方程、球体公式、飞行器了解下吧
-
【史林漫步】是真名士自风流——“四明狂客”贺知章的真性情
-
他是开国少将又当过省委书记,但穿着比农民还差,工资捐给困难户
-
三十六计图文版,带你了解每一计的真正含义
-
鲁班一共发明多少东西:难以计量(墨斗、锯子、铲子等)
-
郑道聪:两岸命运休戚与共,统一是历史大势
-
《斛珠夫人》方鉴明为自己埋雷,两徒弟都有隐患,霁风馆后继无人
-
战场上的致命利器——几分钟带了了解弓箭的发展史
-
明宣宗时期为何会允许太监读书,开启明代太监乱政先河!
-
《上将洪学智》精心还原历史人物
-
他贵为开国少将却性情温和,答应基层干部的事,绝对都能兑现
-
传说中的犼是什么动物 犼的外观形态如何
-
【文化东河】老包头的“燕商”传奇
-
鲜为人知的民族英雄:曾策划进攻日本本土计划周密可行性高